伍祥配资
这个夏天,高校录取通知书成为网络热点。各大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别出心裁、花样百出:装载着南极海水的水滴型吊坠、香氛萦绕的悬壶、礼盒中别有洞天的历史画卷、“你的事,天大的事儿”的诙谐祝福……一封封设计精巧、祝福真挚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在网上迅速走红,让广大网友直呼“心动”。
随后,港中大的“未录取通知书”爆火,网友对北大录取通知书表述的质疑,再度掀起了网友对于“录取通知书”育人功能的讨论。
对于花样迭出的高校录取通知书乃至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有人认为这是高校人文关怀与温度的体现,值得肯定;也有网友认为,这些创新有“重形式轻实效”“摆花架子”之嫌,易本末倒置,忽略真正的实事。
两类观点的碰撞伍祥配资,折射出来的问题引人深思。
录取通知书是大学与已录取新生的第一次正式接触,这堂特殊的“新生第一课”肩负着传达高校培养理念与期待、营造仪式感的功能。如何完成好这份任务,平衡好实效和形式,考验着高校的“绣花针”功夫。
过去,录取通知书更多只是起到了告知新生录取及报到事项的作用。近年来,不少高校开始丰富录取通知书的呈现形态。一处处别出心裁的精致设计,不仅隐藏着高校的育人理念,也让这封“文化情书”超越了“通知”功能,承担起了发起价值邀约、建立情感连接的功能。如此看来,各大高校花样迭出甚至寄送“未录取通知书”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与进步。
但是革新不是标新立异,追求创新也要有限度。毕竟高校的资源具有有限性,这也决定了需要进行更为合理的配置,才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。若将超出必要限度的时间、资源投入到设计录取通知书中,其产生的价值是否真的能与投入成本相匹配,恐怕要打一个问号。
跳出对录取通知书的具体讨论,我们就会进一步发现,部分网友担忧的从来就不是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的“逐末”,而是部分高校对育人事业的“舍本”。如果高校能将“高大衔接”工作真切落实,那么录取通知书精致些,想必也是广大网友喜闻乐见的。
比如,学校、学生社团组织为新生提供成长指引,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环境;帮助新生制定多元化的目标清单,不局限于考试成绩等单一努力方向;实事求是地开展校史校风教育,引导新生从内心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意识。由此,让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的诚意既在通知书上“看得见”,又在日常成长的细节中“摸得着”。
说到底,录取通知书是“文化情书”还是“噱头形式”,关键在于高校的育人举措是否能够持续、有保障地落实。如果高校真的能把这一根本夯实,那在录取工作中营造些仪式感又何妨呢?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伍祥配资
优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